第155章 时间褶皱(3 / 3)

土夫子自传 涧潭 2056 字 3个月前

凝结着铜绿色的水珠——那不是汗液,而是空气中弥漫的青铜纳米颗粒在防爆玻璃上沉积的痕迹。

"开始神经接驳。"

白发研究员的声音在颤抖。他的右手小指已经彻底金属化,青铜色的皮肤下可见细小的甲骨文在血管位置流动。当主控台的开关被按下时,整栋大楼的照明系统突然切换至某种脉冲模式,灯光以商代青铜编钟的固有频率明灭闪烁。

张海峰空洞的眼窝里骤然亮起蓝光。

那不是电子设备的冷光,而是青铜器在特定祭祀场合下会产生的磷光反应。他的下颌骨自动开合,金属牙齿碰撞出《周易》卦爻变换的节奏。所有连接的数据线突然绷直,表面覆盖的绝缘层纷纷剥落,露出里面青铜丝编织的芯线——这些根本不是现代电子设备,而是伪装成科技产物的古老巫术法器。

实验室的主屏幕上,雪花噪点逐渐凝聚成九尊青铜鼎的立体投影。每尊鼎的腹部都缓缓浮现出一个GPS坐标,连起来正好是上海外滩到浦东的弧形走向。当最后一个坐标点出现时,张海峰的胸腔突然裂开,那颗由长江委专家精心修复的青铜心脏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是钟声。

三千年前西周宗庙祭祀用的编钟之声,正从他金属骨骼的每一个接缝处共振而出。声波在实验室内形成可见的青铜色波纹,所有接触到波纹的电子设备屏幕都开始显示同一段影像:1994年8月15日下午3点的陆家嘴施工现场,浑身是血的陆沉舟正将一块玉琮塞入地基钢筋的间隙。

"那不是地理坐标......"

一个年轻研究员突然惨叫起来。他的眼球正从内部金属化,虹膜变成两片旋转的微型玉琮,瞳孔里倒映着不断刷新的二进制卦象。张海峰残存的意识通过音响系统爆发出一串电子噪音般的嘶吼,声纹图谱在监测屏上自动翻译成甲骨文:"是时间坐标......鼎在钢骨之下......门在时......"

防弹玻璃观察窗突然爬满铜锈。

在完全腐蚀前的最后一刻,人们看见张海峰的金属骨架自行解体。每块骨头都如同被无形之手牵引,飞向不同的显示屏:股骨嵌入主控台,臂骨插入监控器,而刻满《连山易》卦象的脊椎则精准插入服务器阵列的中央接口。

碎骨在屏幕上拼出的不是文字,而是一幅动态的青铜纹饰:九条夔龙缠绕着中央的门扉图案,每条龙的鳞片都由不同年代的影像组成——1958年大炼钢铁、1990年浦东开发、2023年量子实验室事故......当影像流转到2046年的画面时,所有屏幕同时爆裂,飞溅的碎片在空气中组成最后的卜辞:

"欲启门者,先为门枢"

顶棚的消防喷头突然启动。

但喷洒下来的不是水,而是粘稠的铜液。液体接触地面的瞬间,整个实验室的地砖开始翻转,露出底下埋设的青铜板——那上面用殷商文字刻着所有参与过"九鼎工程"的人员名单,最新刻入的名字正是今天在场的每一位研究员。

在铜液暴雨中,张海峰的头骨缓缓浮起。下颌骨开合间,一块玉琮残片从颅腔内滑出,坠地时发出编钟般的清响。玉琮表面的云雷纹正在重组,逐渐形成东方明珠塔的立体投影,塔基位置清晰标注着三行文字:

甲子年 丙寅月 戊辰日

申时三刻

活祭七人

土夫子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