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柜的金属表面布满了细小的凹痕,像是被无数细密的牙齿啃噬过。她的指尖抚过那些痕迹时,皮肤下的血管突然泛起青铜色的微光——自从在明珠塔基接触过那根商代祭祀柱后,她的身体就开始出现这种间歇性的金属化反应。簪尖插入锁孔的瞬间,一股带着腥锈味的铜绿色雾气从缝隙中喷出,在空中凝结成《竹书纪年》的片段文字,又迅速消散。
柜门无声滑开。
里面只放着一本黑色封皮的1997年工作日志,封面烫金的"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字样已经氧化发黑。当她触碰日志的瞬间,封皮突然变得异常柔软——那不是人造皮革,而是用某种经过特殊处理的动物皮制成的,触感像浸泡过油脂的史前兽皮。翻开扉页,父亲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九鼎移植实验记录(绝密)",但墨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擦除这些文字。
第七页的纸张突然变得透明。
苏晚晴的指尖刚触及页面,整张纸就化作了类似羊膜的物质,底下浮现出用青铜粉末书写的文字。那些笔画像活物般在膜下蠕动,重组出一段本不该存在的记载: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03年2月15日,外滩隧道工程掘进至江西中路时,施工队早餐食用菜肉大馄饨后,在隧道东壁发现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表面均刻有2024年日期......"
她的呼吸骤然停滞。
这分明是记载未来事件的文字!当她继续往下阅读时,更恐怖的内容出现了——文字间夹杂着她本人2016年才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过的论文片段《商周青铜器嫁接技术初探》,连注释编号都一模一样。其中一段关于"青铜记忆功能"的论述正在发烫,每个字都渗出细小的铜珠。
窗外突然划过一道闪电。
借着一瞬的刺目亮光,她看见日志空白处浮现出更多内容:2028年的地铁线路图、2035年的考古发掘报告......所有文字都在向她触碰过的位置汇聚,形成漩涡状的青铜色涡流。当她下意识把手指抽回时,整本日志突然剧烈颤抖,书页哗啦啦自动翻动,最终停在最后一页——
那里粘着一张泛黄的宝丽来照片。
照片里的父亲和年轻时的顾瞎子并肩站在未竣工的东方明珠塔前,两人中间捧着个青铜匣子。匣体表面的云雷纹与他们在量子服务器里见过的那个完全一致,但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照片背景里那些建筑吊塔的剪影,分明是2010年后才投入使用的新型塔吊!
苏晚晴的太阳穴突突跳动。
她突然意识到,这本日志本身就是个"时间褶皱"的产物。当她想用簪子挑开照片检查背面时,右手食指突然传来剧痛——指尖的皮肤正在变得透明,露出底下青铜材质的指骨。更可怕的是,那些青铜骨节上刻满了微型的甲骨文,正是日志里记载过的2024年出土器物上的文字!
档案馆的灯光突然全部熄灭。
在绝对的黑暗中,日志的书页开始自动脱落,每一页都在空中燃烧起青铜色的冷焰。火焰中浮现出无数记忆碎片:父亲在实验室里将玉琮植入志愿者颅腔、顾瞎子的菌丝在地下甬道里疯狂生长、1994年的施工队往地基浇筑混着人骨的混凝土......
当第一片灰烬落在她手背上时,苏晚晴终于看清楚了——每段记忆画面里,都闪现过同一个青铜鼎的影子。鼎腹上刻着的不是古代纹饰,而是清晰可辨的现代二维码。
第三节:钥匙的代价
张海峰的金属颅骨被放置在特制的青铜支架上,三十六根数据线如同古代巫祝的占卜蓍草,密密麻麻插入他脊椎的神经接口。长江委地下三层的实验室里,所有研究员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面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