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争论,夺取阳平关!(1 / 2)

普通百姓,尤其是那些承担着繁重农活和家务的老弱妇孺,日常只能依赖红薯、土豆以及一些粗糙的杂粮勉强果腹。这种近乎军事配给的模式,导致民间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各种因营养缺乏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普遍,怨气也在无声地积累。

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根本之道在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这需要开垦大量的荒地,精耕细作,种植多样化的粮食作物,尤其是稻麦等主粮,并辅以豆类、蔬菜,甚至发展畜牧养殖以获取肉类和油脂。但这谈何容易?开荒需要壮劳力,精耕细作需要时间和经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让一部分士兵解甲归田!

这恰恰是当前的楚军绝对无法接受的悖论。要发展民生,就必须削弱军事力量;而要维持甚至壮大军事力量以对抗高要,就不得不持续压榨民生潜力,牺牲百姓的健康和长远福祉。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楚军如同被绑在了一辆高速冲向悬崖的战车上,明知前方危险,却因强敌在侧而无法停下。

范增沉重地叹了口气,心中了然:易小川所描绘的阳平关蓝图固然美好,但楚军此刻的根基实在太脆弱了。现有的困境——兵源结构畸形、民生凋敝、粮食结构隐患重重、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犹如一道道深不见底的裂痕,遍布在楚军立足的大地上。

任何一次战略冒险,无论其构想多么精妙,一旦失败,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这些裂痕瞬间崩裂,将整个项氏基业吞噬。他不能,也不敢,用楚军最后的本钱去赌一个并非“必赢”的未来。稳定、积蓄、等待更成熟的时机,或者迫使高要先犯错,这才是范增眼中更符合楚军当下现实、也更负责任的选择。虽然沉闷,虽然可能错过眼前的机会,但至少,能保住生存下去的可能。这残酷的现实,便是范增坚持保守战略的冰冷注脚。

书房之中项羽、范增和易小川三人的心里也是心思各异,有着不同的想法,范增依旧固执己见地想法也算是变相的依旧坚持以防守为主,

“范增先生,”易小川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和不容置疑的自信,他向前跨了一步,目光灼灼地盯着须发皆白的老军师,“我知道您的顾虑,谨慎用兵,爱惜士卒,此乃老成谋国之言。但这夺取阳平关之事,绝非莽撞,实是大有可为!其关键,就在于打乱高要的部署,迫其入我彀中!”

他快步走到悬挂的粗糙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阳平关的位置,那一点仿佛凝聚了他全部的战略构想:“看这里!阳平关,卡在咸阳与汉中咽喉之地,如同锁钥!若我军能神速拿下它,便如同利刃,瞬间斩断咸阳与汉中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易小川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两道凌厉的轨迹:“届时,我们一面派遣精锐大军,悄无声息地潜行至咸阳外围,如群狼环伺,埋伏于山林隘口;另一面,则派遣一旅精兵,固守新夺的阳平关,将其打造成一根深深扎入敌人后方的钉子!咸阳方面,一旦得知阳平关失守,后方粮道、援兵通道被断,其恐慌可想而知!高要那厮,就算再沉得住气,也绝不敢坐视咽喉要地被卡死。他必定会第一时间,不惜代价地派出主力精锐,意图夺回阳平关!”

他的眼中闪烁着强烈的战斗意志,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图景:“这正是我们等待的时机!一旦咸阳的兵力被调动,像潮水般向阳平关涌去,其腹地必然空虚!此时,我们埋伏在咸阳周围的主力大军,如同蛰伏已久的猛虎,骤然发动突袭!以我西楚铁骑冠绝天下的速度与冲击力,趁其不备,直捣黄龙!击溃仓促回援或留守的敌军,易如反掌!甚至,”

易小川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豪气,“趁势一举攻破咸阳,也绝非痴人说梦!若能如此,对高要的打击,远胜于坐视他与他人争斗!这才是真正伤其根本、动其根基的雷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