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距离都比较远。
南方国家的那种现象到不一定是受于地形的制约,可以是人口数量较少,能够是外敌的威胁程度不高,索性精挑细选合适的地方进行开垦。
位处中原的各个国家,文明的发展进程更快,再来就是受到的外敌威胁比较大,他们的都城圈一般是城池的密度比较大。
郤至这一支部队靠近楚国都城五十里,他们才看到前方有一座城池。
作为前锋的士鲂与楚军发生交锋,从抓到的俘虏口中得知那一座城池也叫“郢”。
注意那个“也”字,就是说他们所看到的“郢”并不是楚国目前的都城。
在当前,城池或地名重复很正常,楚国确确实实不止一座城池命名为“郢”。
到目前为止,楚国叫“郢”的城池一共五座,它们见证了楚国的崛起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楚国的第一座都城在现代的丹阳区域,他们实施扩张之后,先后迁都到荆州、襄阳、宜城,目前都城所在的位置便是宜城附近。
郤至等人看到的城池就是在荆州的那一座,也能称呼为“楚③”。它是楚国的旧都之一。
历史足够悠久的国家,谁还没有几座旧都呢。
好些国家不一定是实施扩张,为了管控某个区域才选择迁都,也能够是旧都居住环境变得恶劣,选在其它区域筑造新的都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事实上,春秋时期居住二三十年就废弃一座城池的事情很普遍,这也是当时列国经常迁都的原因之一。
而那些国家迁都之后,会沿用原本都城的名字,像秦国迁都不沿用旧都名称的国家很少。
晋国最新一次的迁都,原本也是用“绛”的名称,后来晋景公为了区别于旧都率先称呼“新绛”才更名,更后面干脆改名为“新田”了。
“多少楚军来着?”郤至接到战报,以为是自己听错:“不足五千?”
在郤至的料想中,楚国庙堂起码会集结出四万左右的部队。
那就是郤至很清楚己方一定会暴露,在暴露之后楚廷必然进行新一轮征召,那一段时间内楚国所能动员出来的兵力。
其实,郤至没有猜错,得知有晋军在西进的楚国庙堂,他们确实进行了紧急的征兵,的的确确是征召了四万左右的大军,只是楚国君臣将楼武所部误认就是那一支西进的晋军,将集结起来的楚军派出去拦截了。
好像也没差?
如果楚国庙堂不去堵截的话,楼武所部一样会进逼到“郢”的城下。
硬要说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楚军堵住的是以郑地贵族为主力的晋军,漏了晋地本土组成的晋军。
这两支晋军的哪一支威胁最大,根本不用说的吧?
士鲂在遭遇楚军之后又被吓一跳,发现楚军一样是行军状态,互相遭遇在惊愕之后都有点混乱。
行军状态之下,一支部队的多数人连武器都不在手上,只有约两成将士是时刻警戒的状态。
等于说,真要是狭路相逢,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部队只有二成,真的打起来就看哪一边的其余部队更早完成列装。
同样在事先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进入视野才看到对方?
现如今的气候之下,植物长势显得很夸张,等互相看到自己,其实是应该先听到动静,只是双方之前没在意。
在相隔几十米看到对方的时候,士鲂一咬牙直接让前队冲了上去,其余人赶紧拿回自己的兵器,有甲的人也不披甲,反正就是朝着楚军莽过去。
没有派斥候侦察和警戒纯粹是士鲂的老牌作风,简单来说就是忽视了斥候的作用,要不然不会毫无准备就撞上楚军。
而那一支楚军的主将显然也没有多么重视侦察,搞得没有事先的准备,别说是对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