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真打啊???(1 / 5)

郤至的这一支部队并非完全跟外界失去联系,只是他们获得消息的延迟性比较高,必须是楼令那边通报才能了解到相应信息。

而楼令想要知道郤至所部在哪,得是郤至有提前进行联络,否则楼令派去的人不好找到。

那样一搞,各部之间别想保持信息通畅,很多时候能不能联系上纯粹要靠运气。

没有电子设备,确实是这样子。

哪怕是有电台,能不能及时联系上一样是看运气。

到了信息时代,看得则是信息反制手段了。

从陈国和蔡国临时南下的楼武所部,他们跟邗国的楼令进行联系需要二十天以上的时间。

这样一来,楼令掌握了楼武所部的动向,再向郤至进行通报,速度最快也要耗时一个月以上。

其实,那样算起来已经非常快。

主要是楚国没有设置拦截。

如果楚国有派部队拦截晋军的通讯,给予晋军带来的未知性就要增多了。

楼令可不是让郤至率军西进就什么都不管,他有派小股部队渡江,帮西进的部队在大江南北拦截楚军的通讯人员。

战争打得是什么?反正对信息度的掌握,一般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吴地的楚军,他们要先尝试能不能将“梅里”攻取下来,子庚派回去联络都城的人员只有一批,他们遭到拦截全灭。

子庚要等上至少四十天,才能够确认都城那边有没有收到示警。

四十天过去,其实吴地的楚军有没有回援都算迟了。

那是他们能不能回援不止看吴军会不会反扑,一样要顾及大江北岸的晋军有没有追上来。

从全局来看,子庚在发现有晋军向西进发而没有马上回援都城,其实已经决定了这一场战争的走向。

在对战略没有相关概念的时候,多数人只能顾及到眼前,通常要等忽视的恶果显示出来,才会感到追悔莫及。

楼令在确认吴地的楚军没有马上回师之后,他基本上就认定楚国有苦头吃了。

没别的,简单就是楼令胜在对战略角度有更多的了解。

处在“战争迷雾”的郤至压根没有感到紧张,对他来说事情很简单,只有在跟楚军实际交战之后,他们才有胜负可言。

至于说遭遇埋伏之类?那也要楚国有能力集结出五万以上的大军,要不然西进的晋军顶多就是损失前锋,主力尚在的前提下,楚军失去了突然性,一点都不让郤至怕的。

郤至的情绪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无知者的无畏,另外的人却会被那种无畏所感染,生出“主将都不怕,我们怕什么”的情绪。

恐惧会感染,个别人的勇气一样会激励更多的人。

因为没有遭到拦截,所以晋军在“雍濋”附近顺利渡过了汉水。

渡过汉水的晋军以士鲂所部为前锋,整体上保持日行八十里的速度向楚国都城“郢”持续逼近。

晋军抵达“雍濋”算是进入楚国的都城圈,继续推进会看见很多的城池和村庄。

楚国的城池不算少,只是互相的间隔通常比较远,倒是各城池之间的村庄会比较密集。

由于晋军并未合围“雍濋”的关系,察觉到晋军到来的当地贵族有派人赶往“郢”示警,只是从“雍濋”前往“郢”示警的楚人需要绕路。

那是当然的事情,大道上有晋军在向“郢”推进,报信的人难道还直挺挺撞上去吗?

从这个地点抵达下一个地点,不一定是大道的路途最短。

之所以是大道,主要是比较好走或者补给方便,很多走起来难走的小路其实路程要更短。

所以了,走小路才有“抄近道”这种说法。

楚国作为一个位处南方的国家,有着所有南方国家的特点,也就是城池与城池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