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皆在预料之中(3 / 5)

彻,他们已经再也经不起折腾,哪怕是丧失了大部分疆域,可是也因为实力大损更容易获得晋国的信任。

什么意思?大概就是身怀利器,态度再诚恳也会令人忌惮,遭到他人的提防。本来就打不过,有利器都是打不过,不如将利器丢掉,然后摆出一副躺平的模样。

这种事情看着很不可思议,可是了解郑国的处境,大概是能够理解的。

要说郑国君臣有什么不对劲,只能是没有跟上历史新版本,活在了旧版本的时代。

如果晋国玩得还是称霸那一套,确确实实会对郑国是该见好就收。

问题是什么?晋国已经要取代周王室的地位,并且将郑国列上了吞并的名单。

反正,楼令不会因为郑国要躺平就放过,真没有开战的理由,就强行制造一个借口。

事实是什么?楼令一直盼着郑国主动发昏,比如这一次战役站楚国那一边。

“下军已经抵达‘密’了?”晋君周提问。

现在的流程是,前线的消息会先汇集到楼令手上,他愿不愿意拿出来讲则是另说。

什么叫晋国的中军将?就是军政一手抓。

现在还称呼中军将,以后的称呼可是“元戎”来着!

什么叫元戎?称呼出自《诗经》的《小雅.六月》,只需要知道就是表明了进行特别的对待就行。

在称呼上需要特别区分,其实就是最大的区别了。

“下军确实在‘密’休整。”楼令没有说更多。

目下,楚军对“匡”的攻势进展并不顺利,不是没有人提议下军立刻逼近,挫败楚军的攻势,完成内外包夹。

那是只站在战术的角度在提意见。

哪怕是战术的角度,有点将事态思考得过于简单了。

楚军又不是全军挤在“匡”的郊外,他们只是在“匡”部署了四万左右的兵力,剩下的五万多分得比较散。

当然,有机会歼灭四万楚军,消灭他们的主力,肯定是极好的事情。

很现实的情况是,楚国高层又不傻,他们察觉到晋国下军正在逼近,怎么可能不将兵力聚拢,更不会给晋军内外包夹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楚军完全可以制造出口袋,反过来包夹赶来的晋国下军,或是吃掉从城池里面出来的晋军。

现阶段的楚国君臣是硬着头皮北上,他们超大概率不会与数量相等或差距不大的晋军正面交战。

鼎盛时期的楚国打不过晋国,处在内乱与高层意志不统一就能打得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所以,楚国虽然是非出兵北上不可,但是真没有想要与晋军展开大战。

楼令的部署,第一阶段以消耗楚军为主,可以是兵力上的消耗,也能够是士气上的打击,反正就是先耗着。

在那个过程中,楚军攻克几座城池又如何,每打下一座城池,预示着楚军被狠狠地消耗了一波,后面也必须留下部队驻防,进行了自我在兵力上的削弱。

不用多说了的,楼令玩得是战略为重,随后再采取战术行动,比当前的多数人要高端得多。

战略层次包含了试探郑地贵族,他们有多少会在面临不利形势下跳反。

不是楼令非得试探不可,主要是郑人的脑门上自带贴着“不可信”的标签。

有机会不进行试探,甄选以及排除掉隐患,等局势不利再被捅腰子?很多势力就是这般分崩离析或消失的。

那还是楼令不够狠,要不然就该是让郑地的贵族在这一次战争中被消灭大半,后面从晋国本土调家族过去填补。

楼令没有那样做的原因太简单,晋国后面会持续扩张,总不能每占领一块土地,获得当地贵族的投效,一次次都要做局消耗一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