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军队只要不是意志太差,遭遇窘境愿意坚持,有了一定的坚韧性,起码很难一触即溃,对付起来就要变得更难了。
真的是郑人摇身一变成为晋人,意志和坚韧度就马上得到提升这么简单吗?怎么可能的事情嘛!
主要是什么?管理他们的荀氏给了赏罚指标,谁敢出工不出力的下场会很凄惨,立功了可以获得相应的赏赐。
赏罚分明的重要性被写在《司马令》这一本着作之中,不算楼氏的话,第一个拿来在家族内部使用的人乃是中行吴。
其他家族怎么不跟上?这个就是明知道做了什么有好处,一些人总是会无动于衷的问题了。
事实上,即便是所有家族都那样,执行起来也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
“中军将事先做了很妥善的安排。楚军围攻‘匡’八天,暂时未出现先登。”晋君周在朝会上进行夸奖。
没有先登?那就是一个攻上城墙的储君士兵都没有。
楼令当即说道:“乃是将士们用命。”
功劳肯定会到手,何必再去否认其他人的努力呢?
作为计划的部署者,大体上顺利就可以将功劳拿到手,应该做的事情是提高他人的积极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楼令也就继续说道:“君上可以派人往前线,嘉奖有功之人。”
本来是等战役结束才进行嘉奖,问题是遭遇到的情况有些特殊。
刚从郑人转为晋人的群体,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鼓励,增加积极性的同时,增添他们的归属感。
“寡人自然会那样做。”晋君周其实心里有点意外,觉得有道理就愿意从善如流。
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君主,本来就应该那样。不会降低威望,反而可以吸引来更多的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攻打“匡”的楚军约是四万,其余楚军分散在城池周边的外围。
那也就是说,城池之外一样有楚军在扫荡。
有一个问题,楚军的军事行动有没有将非参战人员视作目标,开始学秦军或晋军肆意妄为?
晋国庙堂收到的信息显示,楚军暂时没有向非参战人员下手。
根据楼令的判断,楚国是想帮郑国收复失地,恢复郑国的疆土,随后拉拢郑国一起对抗晋国,并不是楚军干不出针对非参战人员的事情。
毕竟,晋国都入侵了楚国的本土,占领之后将当地的楚人迁徙走大半。
等于说晋国先不讲武德,根本不会让楚国存在太大的忌惮,干对等报复的行为很恰当。
楚军为什么没有效仿晋国?因为他们正在攻打的地方原来属于郑国,楚国想拉拢郑国就不能那样干。
那么,郑国正在干什么呢?
晋军南下的那一会,郑国向“新田”派来了使者,到现在晋君周都还没有接见郑国的使者。
郑国为什么派使者谒见晋君周倒是已经传开,他们想要出兵站在晋国这一边参战,换取晋国制止宋国和卫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
晋国等郑国认输之后,没有再采取针对行为。
宋国和卫国对郑国的入侵一直没有停,只是三方不断厮杀,在疆域的变更上却是比较小,一般是围绕着几座城池在来回争夺。
失去大半疆域的郑国,他们的军队显得有些过剩。这就是为什么能够同时抵御住宋国和卫国入侵的主要原因。
郑国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兵力过剩。他们该打不过晋国还是打不过,一样无法打赢宋国和卫国的联合,想要的是赶紧恢复和平,好调动劳动力去开垦荒地。
至于说楚国派出使者到“新郑”联系,希望郑国对晋国悖盟站到楚国一边?
楚国使者的话刚讲完,直接遭到郑君嘉的拒绝。
那是郑国执政子孔将形势讲得很清楚和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