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出兵数量远远超出预估,晋军不至于会出现被楚军数量碾压的情况。
若是楚国的出兵数量与事先预估相符,晋国本土出动两个满编军团,加上郑地贵族的四万部队,合起来就是十一万大军,恃强凌弱会打得很舒服。
当然,楼令在大朝会上只是讲出笼统的安排,可不会将要做什么战略部署讲清楚。
当前没有保密意识,多的是人会拿在大朝会上的见闻到处说,一旦在大朝会进行什么议题,很快就会闹得人尽皆知了。
大朝会的主要议题是应对楚国的反扑,其余就是解决各个家族的纠纷,该弄死的弄死,该各打五十大板的就打。
所谓的弄死是晋君周收回爵位与封地,并不是真的杀了。
刚刚成为中军将的楼令正是需要立威的时候,一下子拿出收回和降低二十六名贵族爵位的名单。
要不是后面楼令又给了名单上二十个家族重新复起的机会,参与朝会的人就要炸锅了。
没有“杀鸡儆猴”这个成语的时代,大概的意思总是会懂得的。在接下来将减少众贵族偷鸡耍滑的侥幸心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大朝会结束。
按照惯例就是晋君周与卿大夫到其它地方举行小朝会。
相同的地点,之前讲过相似的话题,开始的气氛算是很不错。
会议的气氛在楼令提出一个新议题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关于每一个家族纳赋披甲的人多少,于栾书执政便已经有过讨论,在郤武子执政时期进行了一部分的落实。”楼令抛出这个话题。
栾书有弑君之罪,更是死于卿大夫的绞杀,没有获得谥号。
未能获得谥号,栾书的一些功绩也就被无视掉,很多成果变成归于楼令名下。
那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开头,有了这么一个例子,后面已经会越变越糟糕,不再存在真正的史实,逐渐走向成王败寇的格局。
郤氏深恨栾书,自然不会去肯定栾书的一些功绩。
可是,栾书执政时期,他在晋文公对晋国展开变革之后,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晋国有现如今的强盛,离不开栾书的一些主张。
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栾书对军队编制进行大举的扩编,从《周礼》制度下的一个军团一万两千五百人,扩增到三万七千五百人。这极大挖掘了晋国的战争潜力,也让晋军对上除了楚国之外的国家,参战人员形成数量上的优势。
要说晋国凭什么能够称霸两百年之久,其中一百五十年以上真就是源于栾书当政时期的改革。
原历史上,栾书是借力郤氏和荀氏完成了军队扩编的改革,没有涉及到军法方面的修改和删减、增加。
在有楼令的这个时空,晋国得到了史诗级别的加强,硬件和软件形成相比匹配,一再在国战上取得辉煌胜利属于是理所应当。
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晋国高层未必说就此喜欢上了改革,面对新的变化在接受度上却会是极高。
楼令抛出各个家族纳赋披甲人员的数量,不少人听得挑了挑眉头。
有批量制作甲胄能力的家族不独楼氏,只是楼氏生产的甲胄质量最好,尤其是价格方面对于晋国内部来说很友好。
不少人会怀疑楼令是不是要假公济私,增加纳赋披甲之士数量,方便楼氏获取更多的进项。
有那种怀疑的人,他们在对视的时候出现了会心一笑。
手中有权把权使,对于他们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干得太过分,有一定的容忍量。
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他们或后裔都有可能坐上中军将的位置,风水轮流转,谁都有任性的机会。
在这种事实之下,不是那么过分去阻止?结不结仇另外说,子孙后代也会被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