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齐刷刷投向走廊尽头的电子屏——“西北基地紧急医疗支援”的红色字样正在滚动闪烁。
“各科室注意,启动‘磐石’医疗预案!”广播里传来主任李曼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穿透力,“烧伤科、毒理科、重症监护组三分钟内到装备库集合,重复,三分钟!”
消毒水气味尚未散去,白大褂已在走廊里汇成流动的河流。烧伤科主任赵岩扯掉手套,顺手从实验台上抓起一份最新的纳米凝胶敷料配方;毒理科的年轻研究员陈曦踢开转椅,将一整排标注“火箭燃料毒素抗血清”的冷藏箱推入传输带。装备库的合金大门缓缓升起时,他们已换上橙红色的应急救援服,胸口的“灵湖医疗”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哑光。
“赵主任,这是现场传回的初步伤情评估。”李曼将透明平板递过来,屏幕上跳动着三十个绿色与黄色的生命体征光点,“二十三人有吸入性损伤风险,七人可能伴随复合伤,现场报告有毒烟浓度持续升高。”
赵岩的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放大其中几个黄色光点:“毒理组,准备五人份的‘清澜’解毒剂,用最新的生物芯片封装。烧伤组检查负压吸引装置,记住,西北基地的燃料含有锂铝氢化合物,创面处理必须用防渗透敷料。”
他话音未落,陈曦已将一个银色金属箱推到面前:“赵主任,第三代抗毒血清已完成冷链运输测试,箱内温度恒定在8℃,可维持七十二小时活性。”箱子打开的瞬间,十二支闪烁蓝光的试管整齐排列,那是灵湖医研中心耗时三年研发的生物制剂。
走廊尽头传来履带车的轰鸣,四名穿着机械外骨骼的后勤人员推着装载急救设备的平台车驶来。除颤仪、便携式呼吸机、微型血透机在防震架上微微晃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半人高的银色圆柱装置——那是刚通过验收的“星尘”移动ICU,能在极端环境下维持三级无菌手术条件。
“李主任,运输机调度确认,”通讯兵小跑着递来战术对讲机,“临山机场的军用运输机已待命,我们的装备将和浩宇科技的质子小队同步运输。”
李曼点头,目光扫过整装待发的队伍。橙色救援服在应急灯下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每个人的战术背心上都挂满了工具包:止血凝胶枪、纳米缝合线、神经刺激仪……这些平日里在实验室钻研的科学家,此刻已化身成携带尖端医疗技术的战场救护兵。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