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移民阿苏,移民戍边。(1 / 2)

火热的年代。

建国初,光南诏故地报上来的民族类别,就密密麻麻列了上百个。

上头一看这名单,脑壳都大了。

这得捋到什么时候去?

于是开会决定:普查!

同宗同源的该合并合并,必须搞清楚到底有多少个。

国人嘛,向来喜欢“键政”。

尤其后来网络发达,下至非洲犄角旮旯军阀混战,上至宇宙星空联合舰队大战三体外星人,没他们不能唠的。

你让他们真上,他们可能怂。

但若只是动嘴皮子讨论时政,那真是“王中王火腿肠,一节更比六节强”,什么稀奇古怪的点子都能给你整出来。

左的、右的、极端的、保守的、封建的、开放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没几个能落地的。

火热的年代如今只统计出了38个民族,还在继续统计。

但是因为各朝在天幕分享民族政策,加之后人的众多歪点子。

一件事在火热的年代悄然开始:更换户口簿,同时配发身份证。

那个年代,其实并没有普及身份证,身份证还是个稀罕物。

能随身携带,出门能证明身份的只有户口簿和介绍信。

而且户口簿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户籍是挂在集体上的。

不过那时候户口还能自由迁移。

要到两年后的五八年,才开始城市用红本、农村用绿本。

当时户口簿上的内容与如今相差不大。

只不过当时的户口簿是油印的,除了固定栏目,其他信息都是手写。

这次更换,直接就把“民族”那一栏提前印上了“华夏”。

有了阿苏提供的技术支持,最原始的身份证也能配发了。

新发的身份证和现在的差不多,只不过干脆把“民族”这一栏取消了。

少数民族政策也在悄悄变动。

最直观的是: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政策照旧;但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别硬给人家生造一套文字出来了。

尤其是有些民族,明明说的就是汉语,却偏偏因口音差异被划成另一种语言。

这种事,立即叫停!

就好比一个广东人和一个四川人用家乡话聊天,大概率鸡同鸭讲,但他们说的都是汉语方言,没毛病吧?

像这种人为刻意搞出“新语言”、“新文字”的操作,立马刹车。

华夏大地上的民族,除了极个别,剩下的不是汉人,就是与汉人融合多年、基本可算作汉人的群体,结果却被划成了其他民族。

比如某几个民族……你懂的。

甚至有个地方的百姓,要不是有高层和他们同出一脉,差点就被“优化”出汉族了。

而那些极个别的,大多也只是汉家血脉占比少罢了,比如……嗯,懂的都懂,就不多说了。

还有几个,祖上确实和汉家没关系,自身又封闭、不与外族通婚,那确实谈不上汉。

这样做,并不是要歧视少数民族。

你们的风俗,朝廷该尊重尊重,只要不违法,不会强迫你们移风易俗。

当然,即便如此,也有人不乐意。

造反目前是造不起来的,所以也只能无能狂怒,搞点小动静。

而这种人以故土新归之地、刘必烈老家,以及额头有通天纹的居多。

出乎意料的是,大家想象中会闹事的某地,反而风平浪静。

因为上层被摁得老实,下层刚从“鬼”变成“人”。

他们念叨着一句话:

“金珠玛米是他的兵啊,他是大太阳菩萨啊,他的手一指,他的兵就越过万水千山赶到了。解放啊,解开了放了。”

华夏就华夏呗,大唐时候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