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朱允炆被流放至古里后,他一直未能建立起自己的造船能力。尽管古里拥有港口,但这些港口却被大明牢牢掌控着。这主要是因为在早期,朱棣需要将精力集中在国内改革以及处理蒙古和西域的问题上,他绝不能给朱允炆任何骚扰沿海地区的机会。
朱允炆面临的困境不仅在于港口的控制权,还在于人口结构中缺乏造船的技术人员。原本属于扎莫林王朝的船队,早已在大明水师的攻击下灰飞烟灭。因此,尽管朱允炆对远洋贸易的利益垂涎三尺,但他却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然而,如今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明的内部改革正在顺利推进,永乐王朝的统治已经稳固如山。与此同时,西域和蒙古都已被纳入大明的版图,大明的水师舰队更是称霸天下,至少目前还没有其他势力能够与之抗衡。然而,大明的造船业却日益繁荣昌盛,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必须要采取措施来缓解这种压力,于是将一部分产能进行转移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本土,主要集中精力制造福船、永济宝船(这是经过改良后的卡拉克帆船)以及广船等各种战船,还有那些用于大型远洋货运的船只。这些船只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还能承载大量的货物,对于大明的海上贸易和军事力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日本则负责建造沙船和漕船。沙船以其浅吃水、平底的特点,适合在沿海地区航行和运输;而漕船则主要用于内河运输,为国内的物资流通提供了便利。
至于印度,由于其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只能建造一些普通的商船。这些商船虽然规模较小,但也能满足当地的商业需求。
印度古里港,盛庸正在和大明的外务代表共同见证第一批被虏获的印度苦力被送上大明的远洋货船,他们将搭乘这些船只背景离乡前往美洲大陆。
盛庸站在那里,他的目光有些迷茫,似乎在看着眼前的一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看到。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色,这种神色既包含了困惑,也包含了对自己所接受的儒家观念的质疑。
然而,与盛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的外务代表徐新宇。徐新宇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他显然对眼前的情景非常满意。因为这意味着大明在美洲的力量将会得到显著增强,这对于大明在这片新大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新宇转过头来,对盛庸说道:“盛大人,我要衷心感谢你国对大明开拓美洲的支持。我相信,有了这批劳力的加入,对于汉王在北美的开拓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助力!”
盛庸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此地人性淡泊,且好幻想。徐大人,我认(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