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雪域奇遇(3 / 4)

悟空修真路 德明山居图 2375 字 10个月前

执着于表象、拘泥于文字,而不是以意逆志,又怎能窥探到精深大义呢?其精妙之处在于无心。心若有了固定的处所,那就不是真正的妙心。从前有野狐化身为女子,能知晓人心所在,就是因为人心有所执着。大安和尚将心置于四果阿罗地,狐女遍寻不得。我认为不只是狐女,将心放置的心本身就是其所在之处,为何遍寻不得呢?我正是以其放置之心去知晓的。我为何能以心知心呢?唐僧取经之心过于急切,急于求成,不知进退存亡各有其时机。岂不知逆行造化,都出于自然。有心之为害不浅。

鳜婆说:“久知大王有呼风唤雨的神通,搅海翻江的势力。”唐僧抵达河边,见风平浪静,便自寻扁舟,瞬息之间就能渡河。待至河中央,妖怪才显露出势力神通,出其不意,何等快捷。那又何需用弄风、降雪、结冰来诱陷唐僧的拙策呢?其实,弄风、降雪、结冰,看似是故意阻拦,让唐僧不得轻易渡河,以此来激发妖怪的神通势力;又似故意制造危险,让唐僧不得慢慢渡河,从而平息其神通势力。这不正是救僧伏妖的婆心吗?大雪降下,冰寒至极。寒到极致梅花芬芳,遇到奇事则计谋顿生,所以说寒冷到了极点便是温暖的开始,堵塞严重之时便是通畅的前奏。不经历严寒,就不足以锤炼其真性。八百里的层冰,最为凶险。冒险则容易陷入危机,觉察危险则利于稳步前行。所以说踩在虎尾上会遭受虎咬的警戒,踩到霜上便可知晓危险的征兆。不陷入深渊,就不足以让其浮躁之心得到休憩。

唐僧的急性子和浮躁心,鳜婆早已熟知。特意在通天正路之处制造此难,用寒冰来锤炼其性情,用堕入深渊来让其休心,她大概就是观音大士的化身吧!为何知道是这样呢?看后面的情节,观音大士不等孙悟空禀告,就先去竹林制作法器。鳜婆就是观音大士,观音大士收鱼之时,并没有鳜婆出现。观音大士就是鳜婆。鳜婆的一言一动,无非都是为了保全唐僧、安置大王的计策,这就很清楚了。归根结底,灵感大王就是一个灵感大士,灵感的名号依旧,只是以观音大士化为大王。那么大王弄风、降雪、捉弄唐僧,就是鳜婆弄大王、捉弄唐僧,也都是观音大士弄大王、捉弄唐僧,总归是观音大士遵奉佛旨,接引取经之人。

三藏说:“贵处时令,不知可分春夏秋冬?”这是说要知晓天道有自然的运行规律,不可不知其时机。又说:“贫僧不知有山河之险。”这是说要明白地道有一定的道理,不可不知其变化。又说:“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尽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这是说贪利图名都是拖累,不可不知其危害。如果一味急躁冒进,在层冰上缓慢行走,就会被造物长久地规弄,而不能成为造命立命的君子。所以必须洞晓阴阳,深知时机,知进识退,防危虑险,忘机绝念,息影休心,方能不失其正。如果急着前进,就会过犹不及,道就在眼前,却当面错过。

继续阅读

沙僧说:“忙中恐有错”这句话,极为提醒人。因为通天河是取经的正路,河中的怪物未收服,怎能渡过?水中金是通天的妙道,水中的真金未得到,拜佛也无从谈起。经是水金,不是单纯的文字。佛就在自家,不在西天。想着拜佛而冒险,不如留在陈家才是正确的选择。草率行事,如同草包马足;踏冰而行,实则是妄行。自蹈重渊,一沉到底。从丹道视角来看,这段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寓意。

唐僧师徒四人在雪域的艰难跋涉,可视为修行者在求道之路上的砥砺前行。寒风与大雪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与考验。唐僧代表着修行者的本心,虽身体颤抖,心中充满忧虑,但对佛祖的虔诚坚定不移,正如修行者对道的执着追求。

孙悟空走在最前方,警惕四周妖魔,其如炬的眼睛锐利如鹰,象征着修行者的“神”。神需保持警觉,时刻洞察周围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