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若问臣哪位公子堪为储君,此语臣纵死不敢言!今日王上宽宏,不计臣言,自是臣之幸。然日后若王上思及臣今日之语,心中稍有芥蒂,臣万死难辞!王上要臣之命,臣绝无二话,即刻自裁于殿前。但若因臣今日一言,日后王上疑臣结党、惑乱朝纲、图谋挟持幼主……这等遗臭万年的污名,臣万万担待不起!是以,人选之事,臣断不能言!此乃为臣者之根本规矩,亦是自保之道,望王上体察!”
这番话掷地有声,既表明了立场,又坦露了臣子在巨大政治风险前的恐惧与无奈,情真意切。
高要凝视着萧何那张写满恳切与倔强的脸,半晌,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种又好气又好笑的神情:“你呀你……萧何啊萧何!还真的是……够执拗!”语气中倒没有多少责备,反而透着一丝欣赏。
萧何并未因这句评价而放松,反而挺直了腰背,眼神更加清明:“王上,此非臣执拗,实乃不得不慎!臣若开口言及任何一位公子,无论初衷如何,王上日后思虑时,必然会受到臣今日话语的影响。您会思量:为何萧何偏选此人?他与此子私下可有往来?是否有意扶持?即便王上圣明,心无芥蒂,但瓜田李下,人言可畏,臣百口莫辩!此乃人性,亦是常理,绝非臣危言耸听。故立储人选,当由王上乾纲独断,臣子绝不可置喙,此乃万古不易之规!”
高要听着,眼神渐渐深邃。萧何的话,剥开了权力核心处最赤裸、也最精微的权谋逻辑——任何一点暗示,都可能成为未来猜忌的种子。
萧何的聪明,不仅在于经世济民之才,更在于这份洞察人心、规避祸端的生存智慧!这与其说是圆滑,不如说是基于对人性和权力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是无数次政治风雨锤炼出的本能。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