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贵族,不作死通常不会死,爵位还能子子孙孙传承下去,信誉与名声无疑会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家族的名声好,碰上了事进行求助,有得是人愿意投资,反正迟早一天会有回报。
一个家族的名声烂?他们身处危机之下,大家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落井下石了。
简单来说就是犯错成本,有家有业的人很难去干一锤子买卖之后,名声给烂掉的操作。
巢国再弱小也是一个国家,现如今存世的国家并不少,晋军对巢国干出那些事情,其他国家会怎么看?
那么,干得出那些事情的晋军,一定是有必须干那些事情的理由。
例如说,西进的进军辎重不足,舍弃名声选择实惠。
有什么比名声更重要的事情在迫使晋军那样干?这个就需要吴地的楚国贵族好好多想一想了。
比较尴尬的事情是什么?楚军不断强攻之下,吴国都城“梅里”显得岌岌可危,好像楚军再加一把劲就能够将之攻克。
面对好像随时能够拿下“梅里”的诱惑,哪怕是西进的晋军正在朝己方本土进发,包括子庚在内的楚国高层,他们很难轻易放弃将“梅里”拿下来。
根本原因是楚军高层没有想到晋军会那么大胆,直接奔着己方的都城而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左右为难的子庚选择了分兵,再次调动两万楚军前往“鸠兹”看顾后路。
在子庚等人看来,西进的晋军主要是想切断他们的后路,试图全歼在吴地的十余万楚军。
这种心态很正常,他们的自家都城在腹地,国内也不是全然没有可征召的士兵,并且主力也还健在啊。
在他们的理解中,一旦晋军真的是奔着自家的都城而去,哪怕真让晋军把“郢”给偷了去,得逞的晋军根本就离不开楚国。
都城被偷走一次,哪怕是君主被俘,亦或子庚也要请罪自裁,能够将深入腹地的四万晋军全歼,打破近年来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楚国压根就不亏。
真的啊!
楚国连续惨败在晋军手里好几次,他们的信心几乎快被打灭掉了。
到目前为止,楚国是没有出现过战死的国君,可是楚国也没有当前那么惨过。
连续五次的惨败,战死沙场的楚军超过六万,被俘的楚军约是二十四万。
楚国向晋国提出赎回战俘的请求连续被拒绝,后来提出用晋军战俘换回己方战俘,才被晋国君臣所接受。
要命的地方来了。
楚军面对晋军历来是输多赢少,仅仅在“邲之战”取得过一次辉煌的大胜,其它打赢的战役多少有些拿不出手。
因为楚军极少打赢晋军的关系,所以楚国这边能够拿出来跟晋国交换的晋人,数量上真的不是那么多,好些还是在楚国为奴十多年的晋人。
到最后,楚国只跟晋国换回不到五万的被俘人员,其中有一些还是托人情或加码才换回的各家族子弟。
那就是楚国在短短十年之内损失了二十五万左右的兵源,不是闹得伤筋动骨又是什么。
其实,也就是楚国了,换作其他的国家,别说是连续惨败五次,可能一次就受不了,搞得明明还有余力却是举国上下丧失斗志。
只是吧,吴地的楚国贵族越来越觉得事情不对劲,他们派人一再探查,完全没有发现晋军的踪迹。
晋军想要切断吴地楚军的后路,不可能说一直没有出现,对吧?
想要切断楚军后路的晋军,他们必须拿下“鸠兹”作为基点。这个也是子庚第一时间向“鸠兹”增兵的主要原因。
看似岌岌可危的“梅里”就是不陷落,加上西进的晋军失去踪影,一直都在搞楚军高层的心态。
越发觉得事情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