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无形的威慑(2 / 5)

郤至却是听得一脸大骇,说道:“可别,不然我们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别说是烧史书,但凡在春秋时期有谁烧书被人看到,甭管是烧什么书,传出去一定会被世人议论或痛骂。

毕竟,当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写书,只要是成为着作,一概默认作为整个文明的共有财产,一时半会没有流通,迟早也会惠及世人。

烧史书的事情会更严重,天然会让人认为是要掩盖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搞成在自行制造污点。

楼令知道无论郤至或郤武子都很敬畏历史,不是这样也不会闹到一度要被当街杀死。

那是他们认定晋厉公也敬畏历史,觉得不会干出阴谋杀害大臣的事情,奈何晋厉公无知无畏。

“说起史官,你觉得历史会怎么来评价我们?”郤至问道。

以楼令和郤至的权势,必然会名列史书。

没有人问过楼令相关的问题。

换作是其他人或其它场合,有人来问楼令那样的问题,该是在诘问楼令是不是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了。

郤至跟楼令交情非同一般,他们之前又聊了关于史官的事情,突然谈起那样的话题,不算过于突兀,也不会让楼令对郤至的行为多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史官这个职业在诸夏这边可以追溯到殷商之前吧?那就是虞夏时期就已经存在。”楼令说道。

春秋时期的贵族,但凡有条件都会读史,到楼令与郤至的高度,能够查阅的文献更多。他们所看的史书大致也是上下五千年。

楼令所说的“虞夏”不光指夏朝,其实特指殷商之前,涉及到了三皇五帝。

“起初有太史,后有太史令。”郤至反问道:“你讲这个做什么?”

楼令也就跟郤至聊起了史官。

在他们从一些文献的了解中,史官的存在一直很特别,从来都是监督君臣的定位。

楼令记得一些信息,从殷商的文献中,能够找到夏朝的终古这名史官,他也是诸夏历史中,第一位可以找到文字证明的史官。

正如郤至所说,殷商的史官叫太史,也就是史官都可以称呼为太史,又区分出大史、小史、东史的区别,他们的领导者担任太史令。

姬周应该是继承了殷商的一部分官职名称,史官的大统领仍然叫太史令,其余的大史或小史则是委派到列国的史官。

“无有周公,中国万古如长夜。”郤至说道。

那不是在瞎说,泛指周公旦加强了史官体系,明确以史官监督诸侯国。(相关的体系之前的章节提到过,不再重复。)

“是啊!”楼令当然知道周公旦所建立的史官体系担负着什么作用。

楼令很突然地摇头:“我们正在进行颠覆,成与不成大概很难留下什么好名声。幸运或是不幸的事情,在我们之后,史官体系恐怕会崩溃。”

越是大争之世,没有强悍武力的支撑,监督体系更依赖于当权者的道德底线。

郤至没有见过那样的世界,讶异说道:“怎么可能?”

什么不可能?当然是郤至无法想象史官体系崩溃之后,掌权者该是何等的肆意妄为。

然而,打从事实上就是到了战国时期,史官已经很难对列国君臣进行监督,更是无法维持威慑力了。

两汉在史官制度方面延续上古,也就是说一样有太史令和大史和史,同样是太史令常伴君主,大史和小史分配到诸侯国。

到了汉武帝阶段,尤其是窦太后薨逝,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来约束汉武帝想干什么,史官不能,董仲舒创造的“天人感应”更不可能。

到了那之后,史官的作用只剩下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了。

楼令出于好奇心,对历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