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整个人陷入歇斯底里状态的孟孙南,一样没有搞懂是个怎么回事。
如果鲁国真的是一朵白莲花,他们确实可以装无辜。
问题在于鲁国从来不是什么白莲花,甚至是周公旦得享封国存在算计,带动了列国互相兼并的节奏。
周公旦可是圣人,怎么可以诋毁?
无中生有才是诋毁。
真实发生是在陈述事实。
再者说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美。但凡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主流阶层的赞扬,承认其功绩的伟大,不妨碍一样可以成为该群体的圣人啊。
是某个群体的圣人。
不是全人类的圣人。
没有人可以获得全部人类的爱戴。
姬周成了统治阶层,他们便是正朔。周公旦的形象自然就是正面。
遭到姬周消灭的那些人,他们眼中的周公旦只会是彻头彻尾的坏人。
这便是: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会活得比较抽象。
楼令和国佐看着孟孙南开始念诗,不由开始面面相觑。
只是念诗,不是作诗。
孟孙南先念了《诗经.小雅.信南山》,后面又反复念《诗经.豳风.破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第一首《诗经.小雅.信南山》主要是表达对周公旦的敬仰之情。
后面那一首《诗经.豳风.破斧》则是赞颂周公旦东征平定了四个国家。
那一句“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被孟孙南反复咏颂。
楼令当然知道那两首诗,只是会缺乏了解其中的深度。
以诗咏情嘛,古人很讲究这个。
说到底就是一个魂穿而来的现代人,楼令在春秋生活了四十多年,主要精力全部扑在发展家族以及为晋国鞠躬尽瘁上,文学素养只能说比较一般。
本身的文学素养不怎么样,再加上晋国真没有相关的氛围,真的很难让楼令在孟孙南的反复咏颂中代入情感。
另一位在场的权贵,也就是国佐,他的身份略微复杂。
国氏是齐国的公族,也是周天子封的“守护”之一。
什么“守护”啊?其实就是由周天子直接策命的执政家族,分别是国氏和高氏。他们与齐国之君共掌政务,权力直接来源于周王室,两个家族进行轮流执政,凡重大政务需与齐国之君共同裁决。
在周王室势微的当下,国氏和高氏在齐国的势力并未有所衰退。
其实,哪怕是国氏或高氏在齐国的势力有所衰退,他们作为齐国轮流执政的家族,恐怕很难跟鲁国存在什么共情。
国佐没有搭理看似在发癫的孟孙南,邀请楼令到一边去。
“晋国果然要兼并鲁国吗?”国佐问道。
楼令颔首道:“这是鲁国自取灭亡啊。”
为什么楼令非得在实施行动前告知?
那不是提前让鲁国和齐国做战前准备吗?
在这一件事情上跟楼令提前警告卫国,有着不相同的意义。
警告卫国是进行震慑,让他们别轻举妄动。
直接告知要灭掉鲁国,并非是进行震慑。
之前提到过,鲁国是一个很割裂的国家,不止是庙堂之上派别极多,统治阶层历经变法也陷入了绝对的割裂。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鲁国的高层跟中下层已经不存在同心同德,看上去情况没有周王室那么糟糕而已。
周王室的糟糕之处就是,公卿阶层不止完全丧失奋斗的意志,连带底层的人也拿高层当成了笑话。
知道什么情况吗?在整个春秋时代,鲁国发生的民变次数最多,闹到遍处匪患不提,外来侵略者总是可以得到资助和活